《那双布满裂痕的手》
"老李,你说说,当年那件事,你到底怎么想的?"张营长捧着热茶,目光炯炯地望着我。
我放下手中的笔,回望着这位并肩战斗多年的老战友,沉默了片刻。
记忆如潮水般涌来,那是1976年的秋天,我刚从士兵提干为排长,满怀憧憬地跟着张营长去接兵。
"接兵是门学问啊,小李。"临行前,指导员拉着我的手说,"挑选一个好兵,就等于为部队储备了一份力量。"
大青沟,一个偏僻的小山村。当地的民兵连长带着我们踩着泥泞的山路,挨家挨户走访。
"这家姓王,孩子叫王建国,父亲是老党员..."
"那户姓李,小伙子身体棒得很,去年还是村里的劳动模范..."
我一边听,一边在本子上记录。张营长走在前面,不时停下来询问细节。
直到走进那户破旧的土坯房,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贫困。
"首长好!"一个瘦高的年轻人立正敬礼,动作标准得让人心酸。
"你就是周大志?"张营长问。
"是的!"
他母亲站在一旁,衣服打着补丁,手上全是劳动留下的裂痕。屋里连张像样的凳子都没有,门框上糊着报纸,显然是为了挡风。
"同志,你们坐。"她手忙脚乱地擦着唯一的板凳。
问话进行得很顺利,周大志回答得干脆利落。但当张营长问到家庭情况时,他的声音明显低了下来。
"爹去世得早,家里还有两个妹妹要上学..."
正说着,他母亲突然转身进了里屋。我看见周大志的眼睛红了。
"同志,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。"她捧着两个鸡蛋走出来,"家里没什么好东西,就这个..."
我下意识地看向张营长,他的表情严肃起来。
纪律规定得很清楚:接兵期间不得收受任何财物。但那双布满裂痕的手,那真诚恳切的眼神,让我无法开口拒绝。
"大娘,这..."
"收下吧。"出乎意料,张营长开口了,"但我们得给钱。"
"不要钱,这是我的一点心意。"她固执地说。
最终,在她的坚持下,我们收下了那两个鸡蛋。走出院子时,我回头看见她站在门口,瘦弱的身影在夕阳下格外清晰。
"记住,这是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。"回去的路上,张营长严肃地说。
三个月后,周大志如愿以偿地进入部队,被分到了我的排里。
他是个好兵,训练刻苦,从不抱怨。每次体能训练,总是跑在最前面;每次打靶,成绩都名列前茅。
但我知道,他心里装着事。
"排长,我妈来信了。"有一天,他拿着信找到我,"妹妹要上高中了,可家里..."
我打断了他:"去训练吧,这事我来想办法。"
当晚,我找到张营长,提出了一个建议:让周大志课余时间到营部帮忙,每月补贴一些津贴。
张营长想了想:"行,就这么办。"
就这样,周大志开始在营部帮忙整理文件。他的妹妹顺利上了高中,后来还考上了大学。
五年后,周大志提干了。
"记得当年那两个鸡蛋吗?"张营长笑着问我,"要不是破例收下,咱们军队可能就少了个好干部。"
我点点头:"有时候,规矩是死的,人心是活的。"
十年后,周大志成了连长。他把母亲接到了城里,给她买了新房子。那天,我去看望她,发现她的手上依然有着岁月留下的裂痕,但眼里却充满了幸福的光芒。
"要不是你们当年收下那两个鸡蛋,大志也不会有今天。"她拉着我的手说。
我笑着摇头:"大娘,不是那两个鸡蛋改变了大志的命运,是他自己的努力和坚持。"
现在,每当我看到新兵入伍,总会想起那个秋天,想起那个破旧的土坯房,想起那双布满裂痕的手。
我明白,军队不仅是一个战斗集体,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。在这里,我们用心培养每一个战士,用爱温暖每一个家庭。
"怎么,又在想那两个鸡蛋的事?"张营长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。
我端起茶杯:"是啊,那可能是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课。"
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决定,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。而这,大概就是生命中最美的际遇。
【结语】
人生路上,我们总会遇到需要权衡取舍的时刻。规矩与人情,原则与温度,往往需要智慧去平衡。那两个鸡蛋承载的不只是一个母亲的期望,更是一个家庭对军队的信任。
而我们用行动证明:这份信任,值得。